陈存根 江泽慧什么是时尚?4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手拿大哥大,腰别BP机”就是当时最具标志性的时尚了。现如今,人们已把手机视为生活必需品,随时随心更换;可在当年,“大哥大”绝对属于奢侈品,据说能顶一套房子呢。
原广州电信局无线分局的局长冯柏堂说:“广州第一台手机是1987年配合六运会开通的。第一年手机供货非常少,当时共卖了290多台,是日本的NEC品牌。”
时间回溯到1987年11月18日。全国六运会即将在广州开幕之际,广州的移动通信人成功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产品——中国第一台移动电话,从此揭开了“大哥大”的历史序幕。
从1985年开始,广州着手筹备开通移动通信网络,经过两年的考察、找样及谈判,1987年,所有开通条件已相当成熟。但这期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冯柏堂说:“当时我们是第一批人,都是自己搞设计、安装,一有人打电话来说电话打不通就要奔去维修。”那时候,无线局的办公条件很简陋,现在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在东较场的电报大楼楼顶搭了个铁皮屋办公,就那样干了十年。”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建成了广州模拟网一个交换局和三个基站,成功推出了全国第一台手机。
关于当初的手机费用,冯柏堂算了一笔账:进口一台NEC手机是1350美金,卖出价大概是12000元,初装费要6000元,当时线元,很多人的话费一个月一般是一两千元,多的达三四千元。如此贵重的东西,真是要那些荷包鼓胀的生意人才能买得起。冯柏堂说:“有‘大哥大’随时可以找到人,做起生意来就方便很多,而且‘大哥大’还是身份的象征,是老板才用得起的机器,客户看到有信心。”
但即使很贵重,第一批手机还是卖得飞快,许多人必须起大早排队,才可能买到一台“砖头”模样的“大哥大”。那么,到底是谁,成为中国第一位手机用户呢?据查实,中国第一位手机用户诞生在广州,号码为901088,于1987年11月21日办理手机入户手续。这个用户就是现任南海渔村集团董事长徐峰。他当时所填写的移动电话用户安装申请表和首款模拟移动电话照片,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说起这位中国最早的手机用户与移动电话的故事,还颇具戏剧性。徐峰回忆说:“当时邮电局的人还不知道这手机应该卖多少钱,他们叫我押下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先把手机拿走。”那是一台NEC模拟手机,拨打电话需要拉出天线,周围的人对他手上拿着的“砖头”非常好奇。后来徐峰为这台手机花了近2万元,这一价格在当年相当于一部丰田牌农夫车的价格。现在,这部模拟手机仍然珍藏在他的家中。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的移动通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的4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全国的经济大省,广东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广州地区,思想开放早、市场先行快,移动通信的各项创新都敢为人先。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当年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蓦然回首,从“大哥大”到智能机,这几十年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人们的通信工具、通信方式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系“壮阔40年——我与信息通信业改革开放”征文投稿作品,戳本段文字, 带你了解投稿详情~)
只要你喜欢朗读,只要你的声音够好,并且希望在每周末和人邮的读者一起分享美文,就来报名吧(成功入选后,配读文章是有稿费的哦)!
您需要准备一段1分钟左右的样音,音频内容为朗读诗歌或散文,您可将“录制好的音频+您的姓名+联系方式”发送至我们的邮箱:
如您成功入选《人民邮电》报夜读朗读志愿者,我们会在10个工作日内与您取得联系,小邮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