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袁姗姗封面大片暑假未至,北上广深家长的朋友圈早已硝烟弥漫。某知名教育机构推出的硅谷未来领袖营标价49800元,报名链接下挤满焦虑的留言:名额还有吗?孩子六年级来得及申请吗?在杭州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李女士发现,孩子班级群里有三分之二家长已报名各类研学项目,不报怕孩子开学后输在朋友圈。这场以教育之名发起的军备竞赛,正在将无数家庭卷入精心设计的消费旋涡。
课外补习禁令实施后,研学市场以年均25%的增速野蛮生长。某教育智库数据显示,2023年研学产品均价较疫情前上涨136%,清北名师伴学营华尔街金融实训等概念产品层出不穷。北京中关村某培训机构将故宫参观包装成帝王思维领导力课程,单日收费高达3800元,报名者仍趋之若鹜。
这种疯狂源于更深层的教育焦虑。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调查显示,76%的家长认为研学经历会影响升学竞争力,某国际学校招生官坦言:简历里有哈佛夏校的学生确实更具优势。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使得研学从学习方式异化为身份标签,中产家庭陷入不买焦虑,买了肉疼的囚徒困境。
当我们打开某售价高达 36800 元的“欧洲艺术启蒙之旅”的行程表时,会惊讶地发现,在这为期 14 天的行程安排中,竟然包含了多达 6 个奢侈品购物点,而备受期待的卢浮宫导览时间却仅仅只有 90 分钟。家长王先生在亲身经历后发现,所谓宣传中的“斯坦福教授座谈”,实际上只是在食堂进行的短短 20 分钟交流。
这些经过精心策划与包装的产品,巧妙地将原本珍贵的教育资源转化成为可以明码标价进行售卖的稀缺商品。它们凭借着跨国机票的噱头和五星酒店的奢华,堆砌出一种虚幻的“高端教育”幻象,让众多家长趋之若鹜。
研学机构的话术手册中更是充满了各种深谙心理学的套路。比如:“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已经在报名了”,用这种营造竞争紧迫感的话语来刺激家长的神经;还有“现在付款享早鸟价 39800,三天后恢复原价”,利用所谓的优惠期限来促使家长迅速做出决定。
某离职的课程顾问向外界透露,在整个运营成本的构成中,占比最大的实际上是营销费用。他表示:“每个成功签单的家长,前期都接受了至少 20 次焦虑轰炸。”这些焦虑轰炸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地向家长传递着诸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错过这次机会就会影响孩子未来等信息,让家长们在焦虑和不安中做出可能并不理智的消费决策。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教育焦虑的普遍存在。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过度重视和期望,使得他们容易被这类看似高端的研学产品所迷惑。而从市场监管的层面来说,这种乱象也凸显出相关部门对于研学市场规范和监督的不足,导致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以虚假宣传和套路营销来谋取暴利。
天眼查所提供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在已然过去的 2023 年,新注册的与研学相关的企业数量竟然超过了 4.2 万家之多。然而,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在这数量众多的企业当中,具备正规资质的所占比例却还不足 30%。
某地教育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毫不讳言地坦言道:“数量众多的机构在注册之时登记的是咨询公司,可实际的运作情况却是在组织跨境游学这类活动。”
在如今极为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自称“哈佛学姐”的网红们,正不遗余力地兜售着标价为 1980 元的“研学攻略课”。而在其相关的评论区里,满眼望去皆是家长们关于“如何制作高大上研学 vlog”的提问。这些提问反映出家长们对于孩子研学活动的重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面对这类新兴事物时的迷茫与困惑。
这种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显示出研学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巨大的需求潜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市场的混乱无序以及监管的缺失。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项目时,往往难以辨别真假优劣,容易陷入盲目跟风的误区。
此般乱象映照出更为深层的教育异化之象。当某小学教师责令学生于研学结束后呈交“国际视野研究报告”,当留学中介把研学包装成“背景提升神器”,教育的本真正被消费主义所解构。北京师范大学的某教授指明:“真正的教育生发于持续性的师生互动之间,而非在打卡拍照的须臾瞬间。”置身于教育十字路口的我们,亟待重新思索研学的本质要义。当某山区小学教师引领学生评借 50 元经费达成“家乡非遗探秘”项目,当更多家长开始理智择取社区博物馆的免费课程,或许我们方可打破这场集体焦虑的魔咒。教育不应是炫耀性消费的角逐场,而当为点亮每个生命内在火种的温馨旅程。
|